
寧靜夏日 共同的記憶
此片是由日本籍的導演藤田修平四年時間所獨立製作的劇情/記錄片,在台期間訪問許多台灣家庭和人物,深入了解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歷史,並同時照料菲勞朋友的生活。藤田決定將自己在台的親身體驗和周遭朋友的故事,拍攝、製作成為電影《寧靜夏日》。
影片特色:
此片中遠鏡頭的運用非常的大量,長時間畫面停格,總是讓人看不清楚劇中人物做些什麼。也讓觀眾不安、跟著焦躁了起來。無聲的影像呈現出無比的壓迫感!
片中常出現許多大遠景的「美麗構圖」,但是呈現出來的感覺卻是很反差。甚至會讓自已陷入那種美麗構圖的壓迫感中。
時間的洪流淡忘的回憶:
當科技逐漸取代過去,當初年幼的記憶場景逐一消失,那種記憶似乎也隨著建築的拆遷、景物的來去、改變、逐一被淡忘。雖然年紀增長,但卻因為此片勾勒起許多的回憶、片段,更因此沉醉其中!
人,容易去遺忘任何事件。但唯一不會遺忘的是回憶、透過影像喚起腦海中不同階段的記憶!當節奏慢了拍,時間彷彿凍結,此時此刻孤單寂寞分布整各周圍,似乎連世界也停止運轉。看似平凡、平淡的事件背後卻夾藏著不同的記憶。交織出令人省思的意涵。
喧嘩的世界孤寂的內心:
劇中「外籍人士」在台灣的情景,讓我想起當初在工廠的工作的記憶,當
伴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,勞力投資者數量需求更大,我的工作場所中每天必須跟「外籍勞工」有所接觸。影像中看到劇中人物Renato Oytas 與家人通話的過程,到「外籍勞工在台延長居留」資料卡,它的時間依就緩慢的流動著!思念著家鄉的親人,只能憑藉著「相片」、「通信」、偶爾的「電話」去撫慰他們身處「異鄉」的孤寂、無奈、與無能為力!隻身ㄧ人前往不熟悉陌生的國家,心靈上是無助、惶恐、我相信這些部份絕大部分的人無法去體會到。時間的緩慢、不知道未來在哪無助,是否也你我也曾有這樣的感覺?
平凡的表像真實的背後:
劇中的國文教師是大家口中的「老兵」,這是大家對他們刻板的認知。從小
到大常聽到父親訓誡,從有記憶,會思考開始。但是我們似乎都不懂?不懂的地方太多太多,我不懂父親想傳達的部份,我不懂什麼才是父親口中「真正的苦日子」?我也不懂當時父親因為政局、戰爭的關係、被迫十四、五歲,離鄉背景隨著部隊遷移到台灣來!
片中日本男孩與中文老師的片段,讓我想起「返鄉探親」。曾經當子女的我們跟父親提及到,爸!您怎麼沒打算再回大陸ㄧ趟看看親人?
父親總是隨意回應著:回去做什麼?對那地方早就沒記憶了。ㄧ直以來我總把父親這句話「當真」,總以為父親對另一片國土與家人,已經毫無記憶。原來‧‧‧錯了!
仔細去推敲、觀察,原來父親對那生長十幾年的土地仍保有思念已及情感!從與大陸親人書信往返以及照片中,這些難道不是父親緬懷另一片土地的真實情感嗎?
伴隨著時間的流逝,佇立在你我心中的片段借由泛黃照片、書信、以及模糊的記憶,串聯起彼此間的關係、影像。
共同記憶串聯起彼此的故事:
以尋根的開頭片中主角岡村因為「母親的遺願」而交織出許多背後的故事。
從片中兩姐妹、菲籍人員、中文老師,因為這些人都有一段屬於他們的「故事」留在主角心理。看似不相干的人、事、物卻能巧妙的結合在一起,這趟旅程不僅帶回主角與母親滿滿的回憶,也串連起認識的朋友他們的故事!共同分享著彼此的記憶、回憶,當景物不在,但這深層的體會卻留滯於腦海,令人無法忘懷,而細細咀嚼。
總結:
這類的事物存在台灣社會很多角落,但…是你我不輕易查覺,太過於習慣,太過於平常,而讓人淡忘!在我們眼中看似平常的事件,透過異鄉客眼中呈現出來的卻是那麼貼進你我生活,貼近到連我們都忽略了。對異鄉客來說,在異地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種考驗跟挑戰,考驗妳的獨立,挑戰妳的孤單寂寞, 尤其是在一個人的時候! 這是最深沉的情感與想法的呈現!
反問:(相信每個人都有單獨相處的時候,一個獨處的恐懼、不安、寂寞、與惶恐,不就跟劇中人物一般嗎?)
※此篇是期中報告又特地重新撰寫的一篇文章,感觸很深的一部作品,從影像我可以看到父親的影子、外籍勞工的影子、與自已不了解自已的影子。
導演不僅說出了它的故事,也說出了我的故事!
那麼的真那麼的熟悉卻又遙遠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