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5月 07, 2007

綠的海平線─遺忘的歷史



綠的海平線 遺忘的歷史
導演:郭亮吟導演自1998年,開始製作《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》,是有關於台灣在戰後將日本飛機製作成鋁鍋的紀錄片,也是她個人的家族故事。在拍攝的過程中,她接觸到台灣飛機工的歷史,因此她和工作團隊陸續展開製作《綠的海平線》,進行相關的資料收集與採訪,也才真正了解台灣飛機工的歷史。

影片特色:
拍攝歷時四年,橫跨台灣、日本和中國三地,本片透過大量史料、影片檔案,以及數十位當事人的第一手訪談,以具宏觀意義的歷史視野,重現這段被人遺忘超過半世紀的歷史。首次擔任紀錄片旁白的音樂人林強,以他溫暖而誠懇的聲音,娓娓道來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……

跨越世代無奈與分離:
幽幽旋律緩緩展開序幕,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伴隨著口述旁白讓我們沉浸到歷史縫隙中。聽著當事者娓娓道來屬於他們的「故事」與「傷痛」。每述說一回那種傷痛就在他們心中印下烙印,這是ㄧ段被遺棄的歷史,是否相對著「少年工」也該隨著時間的洪流被遺忘?
當時的「少年工」如今都已是斑斑白髮的長者,年紀都可以當我爺爺了,從影片中看到泛黃的相片,似乎正對我們述說著「事件」因「時間」的沖刷跨越了世代,見證了多少歷史。經歷過生離死別、景物依舊人事已非,影像中呈現出多當事者的「第一次」但大多數也都是「最後一次」。第一次遠渡重洋、第一次離開父母、第一次看見雪、第一次製造飛機、第一次回不了祖國…..

複雜交錯的身份認同:
在影展觀賞《綠的海平線》時,同時也多了好幾位年老的長者一同觀看。泛黃的照片紀錄暸當時「少年工」稚氣的臉龐,往返書信紀錄著當時心境。戰爭結束時期「少年工」百感交集的內心又有誰能深刻體會?在他們心中已默許自已是日本國民,在當時台灣他們只是第三國人民,在中國大陸的政局他們又屬「外來者」,這種哪也不是,哪也不承認,到哪都尷尬的處境與辛酸,又有誰能深刻體會?或許這樣的結果並非是當時的他們所能預料。
有人幾經展轉過了大半輩子,最終才回到自已的出生地「台灣」,我想這也是他們當初沒預料到,原來!回到自已家鄉竟是如此困難。這是一種說不出的悲哀,或許透過影片我能所能感受的只是千萬分之ㄧ。

歷史的見證述說當時:
在當事者現身於影展中,親自發表他們的心聲,說出他們的無奈,傷痛與這少為人知的歷史傷痕!連自已也看不到當初的未來。內心感動與震撼震驚在場的每一位,如此貼近因為他們,如此遙遠是時間。透過「高座會」的歷史見證人的出席在與影片相互輝映後,或許時間漸漸沖淡那曾經在他們人生路程中重要的ㄧ環。若不是當天看完此片或許我到終老也不會知道台灣歷史上,有著這麼一段悲哀、無奈、生死的痛。

總結:
重歷史層面來看,因為有「少年工」現身說法,而讓你我更貼近了他們,反觀另ㄧ個角度切入,每年總有這些歷史見證人逐一在凋零。每年的「高座會」聚會,看看身邊似乎又悄悄的減少幾位。在歷史上他們刻意被遺忘,但在他們心中卻是鮮明的晃如昨夜般清晰。
不知道該如何用文字呈述出感動與情感!但...知道的是,至少讓我們了解到這段歷史,此片帶給我們另ㄧ種觀看的角度,啟發了自我的省思!


※部分文字轉載自《綠的海平線》官方部落
http://quietsummer.netfirms.com/SHONENKO_BLOG/nfblog/

※這是自已這學期期中書面報告的其中一篇文章,當初在影展看到這作品自已深深的喜愛,因緣際會之下把此作拿來當報告主體的一部份,是意外中的收穫,從新再度體驗過這作品的張力,似乎角度也不同了。

沒有留言: